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的股票_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
1.小米概念股有哪些(小米汽车概念股有哪些)
2.小米汽车借壳上市,是哪家公司?
3.为何说小米造车成功概率不低,代工最有可能找比亚迪?
4.请问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
预计将会在2023年12月正式上市。
根据小米官方发布的信息,小米两轮不倒翁汽车预计将会在2023年12月正式上市。
小米两轮不倒翁汽车用的都是一些白色为主色,蓝色线条作为点缀,整体看起来不但有科技感,还非常的简约时尚,除此之外,这个车的方向控制不是靠圆形的方向盘,而是靠鼠标来控制汽车的行进方向。
小米概念股有哪些(小米汽车概念股有哪些)
小米su7上市时间是2023年12月28日。
小米汽车旗下首款中大型轿车-小米SU7于2023年12月28日亮相,但该信息官方尚未确定。新车已于此前完成申报,将推出多个版本,分为标准版、Pro、Max三种版本。提供628km、668km、800km和750km四种续航版本可选。
新车会提供基础版、Pro、Max共三种版本,在配置等方面形成差异,比如激光雷达等,这也是目前业内惯用手法。动力方面,小米SU7将提供前后双电机版本和单电机版本,前者前后电机功率为220kW/275kW;后者电机功率为220kW。
小米SU7特色功能
小米SU7由宝马iX的设计师李田原先生操刀,在设计层面应用了时下流行的元素,整车简练而富有运动感。具体来看,该车用圆角多边形大灯组,内部用类似米字型元素灯腔结构,配合下方大尺寸梯形进气口,辨识度较高。
车身侧面来看,该车用内嵌式隐藏门把手,优化该车风阻系数。同时,该车用双五辐式轮圈造型,提升运动气息。尾部方面,小米SU7用贯穿式尾灯组,配合下方造型别致的扩散器装饰,时尚且个性。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9/1963/1440mm,轴距3000mm。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小米SU7
小米汽车借壳上市,是哪家公司?
小米概念股概述
小米集团是中国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以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而闻名。在过去几年中,小米开始进军汽车行业,推出了小米汽车品牌,并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多款电动车型。由于小米在智能硬件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小米汽车备受关注,也引发了许多投资者对小米概念股的关注。
小米概念股一:A股上市公司小米概念股中,首先要提及的是小米集团本身。小米集团在2018年7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1810。作为小米集团的上市平台,小米股票备受投资者关注,并在市场上表现出色。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小米股票来参与小米汽车概念股的投资。
小米概念股二:供应链相关公司小米汽车的制造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与小米汽车相关的供应链公司也备受市场关注。例如,小米汽车可能会需要大量的电池供应商,投资者可以考虑关注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还有一些与智能硬件相关的供应链公司,如华星光电和长电科技等。这些公司都有可能从小米汽车的发展中受益,是投资者可以考虑的小米概念股。
小米概念股三:技术合作伙伴小米汽车在设计和开发方面需要技术支持,因此与小米汽车有技术合作关系的公司也是投资者关注的小米概念股之一。例如,小米汽车可能会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合作,以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在此方面,投资者可以关注像百度和蔚来等公司,他们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有一些与智能车联网相关的公司,如盛天网络和天地伟业等,也是投资者可以考虑的小米概念股。
小米概念股有很多选择,包括小米集团本身、供应链相关公司和技术合作伙伴。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小米概念股进行投资。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投资者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为何说小米造车成功概率不低,代工最有可能找比亚迪?
小米汽车没有上市的的,他自己都注册资金100亿的全资子公司,资金充足的话,根本就没有上市的必要性的。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雷军,注册地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15号院5号楼8层816室,注册资金100亿。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发展历程:
2014年4月初,有媒体称在中国车联网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4月5日,雷军通过其个人微博对小米汽车的新闻进行澄清,小米没有做电动汽车,会持续专注在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上。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请问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
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 财经 圈、 汽车 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必为此流连忘返。
第一、有钱。
小米当期现金余额1080亿元。雷军说,"我们亏得起"。遵循,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
第二、有人。
小米目前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并且,基于智能电动车业务还将扩充5000人;
第三、有产业链。
小米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从小米手机到小米居家,再到小米笔记本等等,丰富的小米产品谱系,帮助小米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体系;
第四、有拥趸。
不久之前,小米在一个近2万人的米粉群体展开智能电动车立项调研,有超过92%的米粉支持小米造车;
第五、有朋友。
从2013年雷军拜访马斯克之后,雷军个人+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利用7年时间,先后投资了50家新能源 汽车 相关企业,如果算上芯片产业,粗略估算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由此,上述五点深度赋予了雷军"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
——"将押上人生所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造车而战"。
——这就是雷军关于造车最笃定的态度。
当然,雷军的这句话用了当下互联网 科技 大亨们"撩拨"粉丝时的惯用话术,打打感情牌,无可厚非。
但,小米造车,成立全资公司,不合资,不融资,雷军亲任CEO,这倒是实打实地奔着"大力出奇迹"的方向去了。
小米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这个问题,雷军目前没有明示。
但小米10多年来,用门类繁多的产品共性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当靠谱的答案: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不出所料,小米 汽车 仍然会沿着这个思路实现量产。更遑论,距离小米 汽车 上市之日尚有些时日。
届时,几近白热化的纯电车的续航之争已经逐渐冷却,"马太效应"让市场上80%以上的纯电车产品在工程深度上大致相当 ,留下来的,就是"智能化"的较量。
——这应该也是小米所期望的结果。
小米一定会把它所具备的 科技 品质成功注入 汽车 之中,成为其强大的产品基因。通过走量,通过软件盈利模式,反哺硬件的"微利"。于是,性价比极高的小米 汽车 ,还被辅以炫酷的玩法,一如当初全网疯抢的红米手机一样。如此,小米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怎么造车才最大可能性的保证成功?"才是摆在小米面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毕竟,之前小米不是一家专门 汽车 制造商。
谁来"替"小米造车?
估计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出来,首先招致"驳斥"的,就是这个"替"字。
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
自建工厂?
当然可以,特斯拉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新势力造车中威马也算是自建工厂。
且自建工厂的好处,显而易见。手握绝对的自主权,品控上相对可以更有把握。当然,对于造车成本的管控,也会更有力度。
但是,小米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自建工厂的选项大概率会暂时排除。
第一,"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巨大。
但对于从零开始造车的小米而言,如果在考虑另行招募5000人研发团队所产生的费用,研发项目本身的费用,平台建设费用等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自建工厂的巨量投入,可能这100亿人民币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事实上,即便是蔚来找到了江淮代工,在2018年,蔚来也烧掉了240亿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寄希望于产品上市之后,销售符合预期,否则小米那100亿前期投资也不见得有多宽裕。
所以,初期预算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
第二,按照目前小米的规划,预计新车于2023年上市。
如果自建工厂成立,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小米还需要搞定产销资质,从申请到审批,从审批到获得生产资质,从获得生产资质到进入工信部产品名录,从进入名录到获得销售资质,这中间是要花时间的,也无法预计那个环节会出状况。
所以,进度规划也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小米造车,就这样,被诸多力量牵扯着,必然走到了寻求代工的赛道上去。
事实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蔚来、理想、小鹏为了产品快速达成上市目的的作业,小米还是可以抄一抄的。
最有可能找比亚迪代工?
之前,坊间传出长城代工小米造车的消息。但很快被双方否认。
事实上,长城代工的可能性极小。
长城手中的柠檬、坦克两大造车平台并非纯电平台,不能为小米所用。而长城的ME纯电平台+咖啡智能技术架构,倒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但是长城已经和宝马合作,合资公司光束 汽车 正在为纯电MINI的量产而努力。
更何况,长城还有氢能源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估计很难抽身顾及其他。
不是还有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吗?
这些国字号的队伍,除了运作机制上的限制之外,分别还有各自不能代工的原因。
长安的高端纯电平台还在研发中,自顾不暇,可以Pass;上汽在忙着R品牌的建设,更遑论上汽—阿里的智己 汽车 也需要占用大量,条件不允许;广汽埃安刚刚独立,正在"心高气傲"中,心不在此;北汽的条件倒是具备,只是小米会不会因为北汽的品控问题而被吓退呢?
所以,回头来看,似乎吉利和比亚迪最有可能。
吉利不仅手握SEA浩瀚智能架构,而且刚刚成立的极氪 汽车 ,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战略特性。双方各取所需,完全可以一拍即合。但阻断二者合作可能性的,可能恰好也是SEA架构。
作为全球智能造车的顶级架构,SEA的高智能化、拓展性、灵活性、成长性决定了当期内,其旗下产品的成本不可能低。所以,才有了首款产品极氪ZERO超过30万元以上的预计定价;所以,目前吉利品牌、几何品牌旗下的纯电暂时都还不能启用SEA架构。
反观目前小米产品的特性,"性价比"不都是始终需要保留的特点吗?小米造车与吉利SEA架构目前还不在一个频道上,只好暂时放过彼此。
更何况,百度已经与吉利接上茬儿了,小米再掺和一脚也不合适。
如此,比亚迪或许成为小米最终的选择。
比亚迪和小米很像,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建立了全产业链生态。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自研芯片、E平台、国际化设计团队,电控、电驱技术……都让小米欲罢不能。
还有,二者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9年,小米把"最佳战略合作奖"再一次颁给了比亚迪;
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谋求上市,并开启多轮融资,小米表现得相当积极,早早稳坐股东的位置;
甚至,就在小米造车官宣后的第二天,比亚迪官方以《全面合作,襄助小米生生不息》为题遥相呼应。
虽然内容说的都是小米手机的事,但在这个"过于巧合"的时间节点,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更有意思的是,4月1日下午,比亚迪王传福由雷军陪同,造访小米北京 科技 园的照片在坊间流传,两位大佬是要把小米造车由比亚迪担纲的事情彻底坐实吗?
然而,必须要为上述泼一瓢冷水的是,事实上,比亚迪为小米代工造车的"故事"早在去年年底就随着小米造车的消息一起发酵,且有板有眼,连同车型、车名、价格和盘托出。
对此,2020年12月,比亚迪在其"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平台回应,目前比亚迪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后续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比亚迪内部人士也明确表示,对此事没听说、不知情。
对上述文字加以推敲,比亚迪的反应确实够强烈。
如果此事只是没有官宣,而被流传,比亚迪大可不必用"依法取证"这样严厉的词汇。看起来确实不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简单直接。
无论怎么看,小米要是选择代工模式的话,比亚迪都是最有可能的目标。
小米会选择"第三种"造车方式吗?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外媒消息,3月29日,丰田与特斯拉正在考虑共同开发小型SUV平台。丰田负责提供硬件平台,特斯拉则担纲电子控制平台和软件技术。
合作一旦达成,特斯拉可以降低小型电动SUV的开发成本和周期,丰田则在软件系统上获益,两家公司各取所长,实现互补。
小米是有条件效仿的。作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 科技 企业,小米"强软件"的特性足以吸引任何一家以硬件见长的造车主机厂,这其中当然可以包括比亚迪,包括吉利,甚至长城等。
也就是说,在小米依然保持不合资、不融资的初心之上,取以软技术换硬技术的方式造车,不需要建厂,不需要建硬件平台,从而赢得时间和金钱。
但,这又和比亚迪代工滴滴有本质区别,甚至和江淮代工蔚来也有明显区分。区分点就在于,小米在这个过程中,有深度参与,有共享——参与品控,参与设计,共享软件。
这种游离于自建工厂,寻求代工之外的第三种模式,合作不合资,独立不孤立,或将成为小米造车最终的答案。
写在最后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有一个点始终被忽略。
——即,小米怎么卖车?渠道在哪里?这当是小米造车能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这应该是小米最不应该担心的问题。
当各大主机厂还在为产品圈层而烧脑时,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以1999价格圆梦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刚刚好,成长为小米 汽车 的用户;
当造车新势力在为销售渠道建设而砸钱铺路时,数年来,小米在全国各大城市布局的数码产品门店已经为小米 汽车 的销售网络建设,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未来,在各大商场里看到小米 汽车 的展厅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吗?或许,它们就在小米手机的旁边,甚至可以装在一起。
电动 汽车 的风口已经来了,更何况今天的小米不是一只猪,而是一头狮子,一头老虎,甚至还长着翅膀,无论怎么看,小米造成成功的概率都不低。
毕竟,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雷军这里!
综述:
小米的第一款车预计将在2024年与消费者见面。
小米电动汽车上市时间最新消息:短期规划:未来3年内,会出现深度化定制的小米新能源车。这款车很可能是搭载了小米综合智能服务的版本,车辆生产可能是在小米的流水线,但不是小米的技术。
中期规划:未来5-8年内,完全自主技术生产的小米汽车会下线。配合小米智能生活形成闭环,小米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并且能掌握动向。
长远规划:未来10年,可以肯定汽车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成熟,原来部分壁垒被小米攻克。这个时候小米的造车之旅才算是完成一个合格的车企该做的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