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普汽车改装大包围_上海华普改装
1.试针对目前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及发展的状况,提出对汽车市场的细分方案进行细分并描述各细分市场的购买特点
2.汽车设计的难度所在
3.国产汽车中比亚迪和上海华普相比哪款车更好呢?
作者?|?凌?敏
来源?|?汽车大观
枫叶汽车,相信绝大多数人听到这个名字都是一脸懵——又一个新汽车品牌出现了?
近日,枫叶汽车发布了旗下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枫叶30X,不过,这个车怎么看起来这么眼熟?
新车是基于吉利汽车远景X3打造而来,相比较远景X3的外观,枫叶30X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前脸进气格栅,新车用了封闭式的盾型进气格栅,中央为一个枫叶的logo,并同样与两侧的大灯相连。
是的,这不算是新势力造车品牌,而是吉利汽车汽车的又一个品牌。?
吉利汽车人士表示,枫叶品牌是由华普的生产资质与康迪的资产融合在一起成立的新能源品牌。?
康迪汽车相信不少人都熟悉。枫叶汽车全称是枫盛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就是康迪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在新能源爆发增长的时代,康迪无疑是微型电动车的代表。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5年康迪电动车销量为2.4万辆,同比增长1811.1%,在国内新能源销量品牌中排名前3、全球电动车企业排名中第7位。?
但很快随着补贴政策的转向,康迪微型车销量开始直线下降。2016年7月,吉利汽车表示,将转让旗下康迪、知豆两家合资公司的股份出售给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华普汽车又是什么来头?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杰士达汽车,后来由吉利收购,更名为华普汽车,也就是说华普其实就是吉利在上海的生产基地,曾经华普的标徽就形似枫叶。
估计不少人会问,吉利汽车都这么家大业大了,还需要一个新的品牌吗??
从股权结构来看,枫叶品牌隶属于吉利科技集团,而吉利科技集团又是吉利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细数一下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就能知道吉利科技的布局一直非常广,包括:曹操出行?、小灵狗出行、左中右微公交、钱江摩托、国铁吉讯、太力飞行汽车、Joma、易保科技、吉利商旅等。
近年来,吉利汽车更是在共享出行领域做了许多布局。
吉利汽车不断拓宽网约车平台渠道,开拓地方性网约车主流平台合作;在融资租赁市场,吉利汽车通过扩大融资租赁市场车型矩阵等系列举措加深合作。
目前,吉利汽车有了曹操出行,还牵手戴姆勒推出高端网约车品牌——耀出行,但在低端共享旅游领域,吉利目前的市场布局仍处于空白期。
所以,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枫叶汽车就是要布局更低端的代步出行市场。在左中右微公交、曹操出行近几年的来运营中,吉利科技在出行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结合康迪的汽车租赁市场,正好可以开拓共享旅游领域的市场布局。
但吉利将如何运作这个全新品牌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当前的市场环境,越来越不利于一个全新汽车品牌的发展,特别是在共享汽车路径发展受阻的背景下,枫叶汽车是否能构建一个更健康的出行模式?这将成为枫叶汽车还未正式面世时就面临的难题。
如果主攻B端市场,枫叶汽车的前景还比较明朗,如果也准备进军消费者领域,那么拿改装车型来销售,自然不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据悉,2020年枫叶汽车将推出3款产品。同时在未来3年内将推出5款以上的新产品,涵盖轿车、SUV等各细分市场。也有消息表示,除了要与新势力竞争外,枫叶汽车也将致力于新能源领域换电新模式的打造,以换电站网络化部署打造智慧能源补充生态。
枫叶汽车到底是怎样的市场规划,还要等到它发布具体时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吉利在中国各市场端的棋局,是越下越大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试针对目前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及发展的状况,提出对汽车市场的细分方案进行细分并描述各细分市场的购买特点
2020年国产汽车品牌前十
1、红旗
红旗牌轿车的历史始于1958年。当年诞生于一汽的我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并不叫“红旗”,叫“东风”,定牌为ca71。
2、奇瑞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年由5家安徽地方国有投资公司投资17.52亿元注册成立;19年3月18日动工建设,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
3、华晨
沈阳华晨汽车有限公司(原名为沈阳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汽车”)是由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
4、哈飞
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7日成立,下属企业包括哈飞汽车厂、东安动力厂、东安三菱、东安机电、深圳分公司、威海分公司。
5、长城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的前身是长城工业公司,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于年,主要从事改装汽车业务。
6、比亚迪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7、吉利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文化,19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
8、长安
1957年,中国第一辆吉普车在长安诞生,1983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小型车品牌“长安”诞生。长安与汽车结缘,这是长安对社会进步的选择,是历史对长安发展的选择。
9、力帆
力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成立于1992年。历经17年的艰苦奋斗,已迅速发展成为融汽车、摩托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包括出口)为主业,并投资于金融业的大型民营企业。
10、江铃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的汽车制造公司,是中国重要的轻型卡车制造商。江铃汽车是url中国商用车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连续五年位列中国上市公司百强。
汽车设计的难度所在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汽车市场就从一个竞争最不充分的市场变成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10年前,中国还是桑塔纳、捷达、富康“老三样”一统天下。但10年之后,市场上的竞争者超过了200余个,几乎每一个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区间,都有十几款车型在竞争。正如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所感叹的那样:“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像中国这样,极度多元化、细分化。”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市场已经拥挤得无法再进一步细分了,如何寻找新的细分市场?
细分的动力:消费者碎片化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个问题:市场为何要细分?答案很简单:消费者需求开始多样化。问题到此似乎可以终止了。但从汽车营销的角度来看,这一回答过于概念化,是“正确的废话”。我们要探讨细分的真正动力,必须将汽车消费放到整个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下来考量。
按照社会学的原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整个社会将加速从传统的一元结构社会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传播的分众化,整个社会将从“多元化”向“碎片化”转型,反映在消费领域,就是消费者因价值观、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碎片”,当这些“碎片”产生购买行为时,便形成了细分市场。
可以说,目前国内汽车厂家面临的便是一个逐渐被“碎片化”的市场。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观念、审美趣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桑塔纳、捷达、夏利等传统车型的销量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兴的城市白领、小资、波普、艺术家等阶层在快速崛起,个性化的车型日渐受到他们的青睐。
打一个比方,现在的市场就像一块正在被撕裂的布,它的边缘已经被个性化的车型支解得七零八落,而中间最大的一块区域则挤满了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断地通过品牌、价格、外观、配置的差异化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导致这块最大的区域也出现了裂纹,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以市场份额最大的10~20万元的中级车市场为例,挤满了凯越、花冠、思域、标致307、福美来、宝来、速腾、高尔夫、景程、蒙迪欧、帕萨特、斯柯达明锐、马自达3、马自达6等重量级的车型。一番混战之后,这个市场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单元,一款或两三款车型通吃的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和新车型引进的同步加速,汽车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会中止,其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成为所有厂家面临的生死问题。
关于市场细分的几个误区
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家都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每一款新车型上市,厂家都会宣称它为某一个“细分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汽车厂家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以价格细分市场
纵观每款新车上市前的营销策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套路:先瞄准一款或几款主流车型,然后在价格、配置(实际上还是价格)上压倒对手。比如凯美瑞的定价紧紧咬住新雅阁,君越推新车前也把凯美瑞定为想敌,思域的市场定位与花冠绝无两样,虽然这些车型上市前都宣称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其实走的还是价格战的路子。
以价格细分市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消费者一个很明确的定位。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赛欧通过“10万元小别克”的品牌定位成功切入原来由“老三样”把持的10万元级家庭轿车市场。但现在的市场情形是,没有一个价格区间是空白的,每一个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区间都挤满了多款车型,价格战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以2006年为例,销量前十位的车型没有一款是当年上市的新车型,清一色是老车型,表明许多新车型并没有真正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取得明显优势。
既然价格并不是细分市场的唯一武器,厂家还有哪些文章可作呢?我认为,应从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角度,通过外形、性能、品牌、服务等方面寻求差异化。以宝来为例,它定位于“驾驶者之车”,突出操控性能,从而在中级车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后续车型速腾走的也是性能的路子,喊出了“生为强者”的口号,同样赢得了那些追求速度与操控的消费者的喜爱。
误区之二:市场是可以无限细分的
从理论上讲,市场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细分市场。听起来,这种说法的确是贯彻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就有可能碰壁,为什么?因为汽车是一种规模化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产能,制造成本才能有效降低,没有一定的销量做基础,细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是上海大众推出的两门版高尔(GOL)。高尔的原型车在巴西十分畅销,它配置简单,价格便宜,适合改装,所以很受城市单身青年的欢迎。照理说,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有很多喜爱改装车的单身青年,上海大众也认为引进之后会受到欢迎。没想到推出之后,这款连空调、收音机都没有的小车被媒体讥为“裸车”,上市之后销量极差,现在处于停产状态。
同样,像标致206、雪铁龙C2等个性化小车都因为目标市场过于狭窄而叫好不叫座。所以,对市场的细分程度不能太窄,品牌定位也不能太超前,必须在保证差异化优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寻找销量最大的细分市场。
误区之三:细分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既然汽车市场已经被各种车型挤得密不透风,再也无法细分,有的厂家便另辟蹊径,创造一个新的细分市场,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寻找蓝海”。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实践下来的结果却往往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细分市场并没有真正的需求作为支撑,从而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厂家声称要针对同性恋者专门开发一种汽车。乍一听,似乎很有市场,因为美国的同性恋者至少有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这个细分市场岂不是很大?但我们看到的是,这种车型至今还没有上市。很显然,同性恋者和普通消费者在购车、用车方面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偏好,这个细分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中国也有这样的案例。2006年,华普汽车推出一款号称“中国第一款女性车”的“海炫”,从概念上看,这个细分市场可真够大的,因为几乎一半的消费者是女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和男性消费者一样复杂,不同收入、年龄、文化的女性对汽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华普汽车企图以“海炫”一款车来满足所有女性的需求,只能说是一种天真的幻想,销量不佳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细分而细分,细分必须建立在现实的需求上。然而,目前许多厂家仍然期望通过一个另类的概念来创造一个细分市场,“CUV”、“NCV”、“MBV”各种概念满天飞,让消费者摸不清方向,结果自己也迷失了方向。
如何应对细分化趋势?
市场的极度细分化,给汽车厂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过去,一个厂家只需要拥有一两款有竞争力的主力车型,就可以支撑起大部分销量。但现在,大部分汽车厂家都被迫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四面出击,全面开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设计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从国际汽车界的经验来看,各大跨国汽车巨头为了应对细分化趋势,取了以下策略,对我国汽车企业或许会有所启发。
国产汽车中比亚迪和上海华普相比哪款车更好呢?
://qiche.info/phpauto/bencandy.php?id=584
2006第二届亚太投资峰会暨Top Capital颁奖典礼于2006年5月24-25日在北京举办,此项活动由《投资与合作》杂志主办。以下为同济同捷董事长雷雨成的精彩发言:
雷雨成:时间很短,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技术给大家说的很清楚,但是我说的是我们的创业者也好,投资者也好,要关心我们现在的制造业,因为他首先带动的是占国民生产总值25%的一个重要行业。那么我们起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是汽车设计公司,中国最大的的,中国最早的,600多人的汽车专业化设计和汽车技术公司。那么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五年,平均每年一千万辆的销售量在中国一定会有。
因为中国汽车家轿已经开始进入攀比期,这种攀比期就会出现大的增长,所以有人预测,到2015年会达到世界第一,也就是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而且制造成本比欧美低40%到50%。原因就是我们人力成本很低,原材料也比较低。所以我们也可以预计庞大的市场,使我们在汽车技术会有无限的商机。所以我们利用最好的人才和,以技术驱动来整合汽车制造业。就是用我们的技术,用我们的前端去为中国制造业的强生做出贡献。那么我们同学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确实也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中国汽车的设计开发人才匮乏,我们是在七年前创建的时候就是自我培养人才,建立队伍,建立自己的核心基础。所以我们在汽车整合开发方面,我可以说今年11月份的车展你可以看到12款整车,大部分是轿车,都是由同济同捷开发的。
我们有全套的系统的整车技术,当然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有十二个方面的重要优势。我想说的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通过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的积累,为中国第一经济支柱产业做出贡献。那我们在策划收购发达国家的一些顶尖的设计公司,这些都要通过投资、引进投资、上市,我们跟国外的、资本,然后整合中国的制造业,中国一定会成为第一汽车制造大国。但是我相信在技术方面,我们也应该成为前几位的汽车技术大国。
我想说的是一个整车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但是我们掌握了,我们可以自豪的告诉大家,中国人是最早真正掌握汽车技术的公司就是同济同捷,而且我们打破了其他国家中垄断整个轿车设计的局面,这一点我可以说我们为中国人骄傲,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骄傲。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以后你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人设计自己的高水平轿车,也就是说我们有了这个技术,我们也可以驱动制造业。我们想在汽车设计上整合国内外,同时我们想在汽车后期的服务,以技术驱动的服务方面,也做一些提高。我们有600多名优秀的专家和工程师队伍,所以我们想在这方面,我们就像航空航天,我们在全世界能排到前几名一样,中国在汽车制造业,在汽车技术方面,我们也一定会排到世界的前几位,谢谢各位。
标题:“中国跑车” 开进汽车设计业
内容: 中国能从一个汽车制造大国变成一个汽车设计强国吗?六年来,雷雨成的回答一直是:Yes
这是一辆名为“雷霆”的桔红色跑车,整车舒展流畅的线条在饱满丰盈的型面上起伏迭踏,勾勒出雄性十足的动感形象。2005年4月21日,上海车展首日。 当它第一次在许多专业人士面前亮相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辆概念跑车居然没有任何豪门谱系,它出自一个陌生的中国汽车设计公司之手:同济同捷。
“这款车是我们开发的第一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跑车,很多人还以为这是请国外专家设计的”,同济同捷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雷雨成骄傲地说。
如今的同济同捷已经不再是六年前11个人的小公司,这家国内最大的汽车设计公司仅设计人员就超过400人,而总人数超过600。雷雨成的目标是在五年内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汽车设计公司。
2003年,同济同捷一年所设计的车型就超过10个,平均一个设计的收入是1200万元人民币。2003年的合同收入是1.35亿。但由于一些项目是跨年的,所以平均下来,一年的收入超过8000万左右。“估计今年的收入也是8000-9000万元”,雷雨成告诉记者。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能力正日益获得主流车厂的认可。现在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东南汽车、福田、长城、江淮、二汽、一汽、上汽集团等。“以前客户对我们有成见,现在成见和担心越来越少了”,雷雨成说。
标竿
1996年,雷雨成来到同济大学任教授。三年后,身为博士生导师的雷雨成和另外10个人一道成立了今天的同济同捷公司。这11个人,有的是汽车系的教师,有的是雷自己带的博士生。大家一共凑了120万人民币,雷雨成一个人出了30多万,作为大股东。
这些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但做生意跟搞技术还是两码事。启动资金还没有开业就在租房、买家具和电脑上花去了一半。为了维持基本运作,公司一方面为优集系统公司(UGS)开发汽车设计模块的软件,为汽车零件进行三维建模,接一些车型改造订单;另一方面组建市场部,积极和客户接触,希望获得整车设计的机会,但当时没有几家汽车厂相信同济同捷可以设计汽车。
为了说服客户,销售人员不得不苦口婆心的告诉客户现在的汽车设计主要依赖三维设计软件和分析软件,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试错式开发了,在这一点上,中国是与世界同步的。但还是吃了很多闭门羹。“他们相信国外汽车设计公司,但是国外的很贵”,雷雨成说。
2000年,机会终于来了。昌河汽车公司同意将一个微型面包车的项目交给同济同捷设计,合同金额1500万人民币。但昌河并非完全信任同济同捷,一方面,它只肯预付5%的定金,即75万元,视进展决定下一步的投入。另一方面,同一个项目它还找了一家日本设计公司合作,而日本公司要的设计费高达八九千万。
与昌河的合同是2000年的二三月份签署的,为了设计新车型,公司人员从40多人突然涨到80多人,成本上升很快,而雷雨成需要用75万元支撑到年底。结果到6月份的时候,公司账面上已经仅剩几万元的流动资金了。这导致了公司至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次现金流危机。为了不拖欠工资,雷雨成甚至自己出钱给工人付工资。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由于是民营企业,的希望又十分渺茫,因此雷雨成不得不引进战略投资者。非常的是,身为同济教授的他拿到了上市公司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700万的战略投资,以18%的股权作为交换。
虽然资金问题解决了,但对于如何设计汽车,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那时来的新员工都傻了,说从来没做过汽车设计”。为此,雷雨成告诉大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标杆比对(benchmark)。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当年正是这样崛起的。比如丰田要造汽车,首先买几辆通用的车,买几辆奔驰的,同类型的每种买几辆,然后解体测量分析。收集数据看人家怎么做的。
“我们做任何发明都不能从零开始。都应有一定积累。一百多年的汽车制造历史,那么积累在哪里呢?一部分在书本里,但是大部分在产品里。尤其是最新的产品”,雷雨成说。
当然,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规避专利。对此,雷雨成的观点是要学习,不要抄袭。比如别的车弧高是30毫米,高是200毫米,那么同济同捷在设计的时候,弧高是25毫米,而高是150毫米,这样既没有侵犯专利,又模仿了竞争对手的优点,“每个特征都要和别人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2002年公司完成了设计的样车。后来昌河给这辆车起名“海豚”,现在海豚的年销量超过6万辆。而日本设计公司设计的后来叫做“海象”,海象仅仅生产了4千辆就停产了,后来昌河高层曾当面对雷雨成说:当时幸亏找了同捷,不然日本的海象失败以后,我们这几年就没什么好产品了。
在雷雨成看来,日本设计公司不是水平不够,而是设计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在设计之前,公司专门调查了微型面包车市场的情况,发现它的主要的市场在城乡结合部或中西部地区。客户群主要是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没有太多的文化,买车也是为了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财富,比较讲究外观气派,希望面包车像轿车一样,所以同济同捷的产品就稍微有些轿车化的设计。但日本公司的设计则比较货车化,前面的车头比较方,因为按照日本的理念,这种客货两用车要体现力度,要简洁,要大气大方,“他们有文化,但是他们不懂得中国人在想什么”。
知道自己不知道
雷雨成造的第一辆车如今还静静地停放在东北的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里。
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边当老师一边读博士的雷雨成以汽车技术研究所的名义注册了一所公司,附属于哈工大。当时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和大庆的一家改装车厂各赞助了15万给汽车技术研究所,让研究所设计汽车。玻璃钢研究所的主要目的是将它们所研究出来的玻璃钢材料应用到汽车上去。大庆的这家改装车厂主要是想看到底能否设计出汽车,如技术上行得通,那么再考虑申请生产的问题。
就凭借这30万的资金,雷雨成带着一批学生开始尝试。到1995年,他们已经生产了两辆可以行驶的轿车样车。但制造轿车需要国家审批,大庆的这家公司无法获得生产许可证,而当时在北方,除了一汽之外,没有汽车厂可以进行后期制造,但说服一汽制造显然又是不可能的,于是这两辆样车最后送给玻璃钢研究所成为了收藏。
虽然第一次尝试最终无果而终,但这次失败至少教会了雷雨成三点。第一,设计汽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第二,专业的设计公司不能靠学生,一是因为学生没有经验,一是因为学生不稳定,“刚有经验就毕业了,一毕业就走了”;三是公司要企业化,不能和学校关系太多。
1999年,雷雨成认为成立一个专业的汽车设计公司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在国外,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汽车设计任务是汽车设计公司完成的,整车厂是做设计后的工作的,制造、、质量控制、配套厂的选择、工程实验等。
但业界却是异口同声的一片反对。有的人认为设计汽车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有的人认为自主开发的速度是跟不上国外的速度的,更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汽车开发和设计的能力。“1999年基本上是全线投降的”,雷雨成说。国内的汽车厂商显然也更信任国外的设计公司。华晨请意大利公司设计中华轿车花了6200万美金,在雷雨成看来,“这是典型浪费钱,被外国人骗,按欧洲的价格可以设计三个车了。”汽车设计实际上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仅设计阶段就需要20-25万人/小时的工作量。而中国的人工仅有国外的十分之一,在成本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可以说,当初业界对于中国的汽车设计能力有些过于自卑,但雷雨成对于其中的难度也过于低估。2001年,有一次公司的造型师为客户制造了一个仪表板的模型,但表面刮得不亮,当时客户当着雷雨成的面脾气,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当时内部的看法却是“做的很好,客户太苛刻了”。现在连雷雨成自己也承认“那个时候的东西太糟糕,根本不能用”。
“2002年我们发现车型开发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点知道不知道了,有些东西需要提高。2003年开始强调品质质量,很快知道自己知道了。2004年又知道不知道了,又发现有些东西拿不准,还要提高,还要谦虚谨慎。”雷雨成回过头来反思。
为了控制质量,雷雨成在公司内部推行了一些规范的质量标准和流程,比如外表面设计必须符合日本标准,达到A级曲面。为此,公司一直长期进行内部培训,过去雷雨成每天都给员工上课,现在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每周全员培训达三小时。雷雨成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事业发展部,负责专利的申请和审查等。现在已经有十几项专利在手。
同济同捷现在已经基本上度过了求生存的阶段,所以品牌成了下一步的关键。塑造品牌,一方面需要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公司也开始慎重的选择客户。
公司曾为吉利的华普轿车做过设计,但最后汽车销量不佳,业界有人认为是同济同捷设计有问题,而雷雨成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制造工艺不到位,“它没钱投模具,三亿的模具它只投三千万”,但最后难免瓜田李下。现在公司的客户慢慢从一般的民营企业过渡到主流车厂。
这个行业最值钱的还是人才。同济同捷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哈飞、北京吉普、甚至一汽二汽请过来的。公司还从马自达请来了有着25年从业经验的格雷格·亨特(Greg Hunter)担任设计总监,而造型总监也是从奥迪请来的一位有着15年从业经验的白人高管。另外,公司还聘用了两个华裔日本人。
当然,请这些人来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虚荣心,公司的设计总监和造型总监的年薪都在一百万人民币左右,和他们在外资公司的持平,而这笔钱对于年销售额还不到一亿的同济同捷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不过雷雨成认为这是值得的,两人到任之后,公司原来比较薄弱的整体项目管理马上有了提高,而且在细节上也有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参加车展的概念车“雷霆”,在参展之前,亨特专门做了两个月的检查,其中车门车窗下的经线,亨特认为设计的太直了,缺乏跑车的动感,于是改为带有一定的波浪,像这样的改动一共有十几处。
按照人数,同济同捷现在就可以跻身世界30强,但雷雨成深知水平上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五到十年的努力去培养人才”。虽然设计软件都是一样,但经验在设计行业还是最为重要的,“这就像一个普通裁缝和一个服装设计师之间的差别”。国外汽车设计人员需要有5年以上经验才能被称作设计师,但同济同捷很多设计人员一毕业就开始从事设计。
2002年的时候,雷雨成曾给公司制定了一个5年发展,希望公司5年内跻身全球汽车设计公司20强;设计开发人才超过2000人;实现中国90%汽车设计开发任务由中国自主完成。
但现在雷雨成认为“当时过于乐观了”。雷雨成新的五年比2002年的五年显得保守了不少,基本目标还是按照人数成为亚太第一。但雷也同时强调“希望这五年我们的质量也可以同步,不能只看规模”。
明年公司前往日本或者美国上市,希望融资2_3亿人民币,雷雨成更倾向于日本,一是在日本有业务,二是日本上市成本比较低,是美国的一半。雷雨成用这些钱去购买一批最新的设备,在硬件方面超过国外同行。而且公司还花1000-2000万美元收购一到两家国外汽车设计公司,以进入国际市场。(助理记者曹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标题:独立汽车设计的拓荒者--校友雷雨成
内容: 转载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07.02
独立汽车设计的拓荒者---访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雨成
下线不久的“美鹿”轿车,以其漂亮的外观和极具杀伤力的价格,在国内平静的轿车市场掀起了层层波澜。与此同时,承担“美鹿”整车和底盘设计的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总经理雷雨成先生,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上一次是因为同济同捷在成立2年后,“突然”被发现是国内首家独立汽车设计公司)。
十年催生
雷雨成原是学服装剪裁的职高学生,后来成了哈尔滨军工硕士研究生,并且在两年内以高学分完成三年的学业;在1989年硕士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94年博士毕业,并于1995年调至上海同济大学汽车系,这个年轻的高校教师,率领他的课题组,几年时间完成3个车型的开发,同时师承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力学专家黄文虎、汽车权威郭孔辉,读完在职正式博士生。1996年,33岁的雷已经成为同济大学教授,次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自打从事汽车教育以来,雷就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开始涉及汽车底盘及零部件的设计,1992年从事轿车整车设计,1999年联合一些同事成立了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制,整整10多年,雷雨成把他的全部生活热情,投入到了他对中国汽车事业发展的情结之中。
“中国非常需要一个或多个中立的、专业的汽车设计公司”,雷雨成说:“这类公司的任务就是募集国内最好的人才,利用最好的设计手段,用最好的商业运作模式来完成生产企业不能完成的产品开发工作。这样企业才可以将本身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
剔除“软肋” 自主研发
汽车的设计开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尽管很早前就有人提出,要自主开发自己的车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无论是大街上跑的,还是企业正在生产的所谓“国产车”,特别是国产轿车,绝大部分都是引进国外的车型,是人家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更久远的车型。而且,中国汽车企业还在重复引进一个又一个车型,真正自主设计开发的车型遥遥无期。有人不禁怀疑,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够自主设计开发汽车?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开发世界最先进的汽车!”雷雨成斩钉截铁地回答。他强调,制约中国汽车设计水平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缺乏技术能力,也不是人才,而是民族虚无主义观念。“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使很多人都认为西方月亮比中国亮”,雷雨成说:“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设计技术骨干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人!”雷认为,我国在数学、力学方面的人才要比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强得多,只要改善用人机制,大量的人才还是会留在国内的。雷介绍说,从1995年开始,国际上开始摆脱1990年以前试错式的试验开发模式,大量用三维设计软件和分析软件,而我们也是同步进行的。从这一点看,我们并不落后,而且正赶上一个设计技术革新的好机会,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们很多人总是认为没经验,其实国际上发达国家也是利用自己和别人的成熟车型的结构进行参考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分析”,雷雨成说:“实际上,人类积累100多年的汽车设计经验和知识大多保留在产品中,只要将专利回避,所有的结构和设计都可以学习。从产品和标准中学习知识和设计经验,然后再用大型分析软件进行优化,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用的方法。”
“你有权这样做,因为发达国家也这样做。不要担心不会,不要没信心”,雷接着说。
5年内进军世界20强
雷分析,中国有187家整车厂和数万家零部件厂,他们都需要技术支持和新产品开发,因此,设计公司有巨大的市场。而且,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的设计业有强大的人才规模,人工费用较低而且水平高。“只要国内企业不崇洋媚外,我们有最好的性能价格比”。雷还透露,同济同捷在入世前就已经一再承接国际设计分析任务,具备良好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本土的设计公司最了解中国的设计规范和文化,能比国外公司的设计更适合中国。
雷雨成给同济同捷制定了5年发展:5年内跻身全球汽车设计公司20强;设计开发人才达到2000-2500人;实现中国90%汽车设计开发任务由中国自主完成……
“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雷最后总结道。
[背景资料]:制造企业自行设计汽车,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早在两年前,中国不仅开始了自己设计汽车的尝试并取得成功的范例,也引入了一种与国际接轨设计模式——汽车设计公司。1999年,中国第一家独立的汽车设计公司——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开发设计了国内第一辆自主开发的微型车。在成立不到2年的时间里,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汽车整车、车身、零部件、机械及电子产品技术数百项,今年,仅一个全新微型车开发项目,就签订了2000万元的设计费合同,从而成为中国首家以汽车设计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去年至今,公司又成功开发出一款MPV车,并正在设计开发另一款微型车,明年均可正式投产。
据介绍,同济同捷目前已拥有一支由200余名优秀人才组成的设计队伍,中国汽车界惟一的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担纲公司董事长一职,同济大学汽车系教授、同济大学汽车造型设计中心副主任雷雨成出任总经理。
有别于汽车制造业的垄断,汽车设计并不存在垄断的障碍,却一直未能有所发展。雷雨成是中国汽车现代设计理论研究方向开拓人。对于“缺乏自主开发设计能力”的观点,雷雨成分析,制约中国汽车设计水平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缺乏技术能力,也不是人才,而是观念。盲目的崇洋媚外之风不利于设计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现在生产的车型多是从国外引进后改进的。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汽车设计中真正起重要作用的人才大多来自中国,少量来自印度。中国的汽车设计并不是从零做起,我们有一批亲自设计开发过汽车的优秀专家队伍,他们已培养和正在培养数百人的设计专家队伍。并且,国内有非常好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和制造配套能力,同时也可部分购国际零部件,这对开发是足够的基础。
国产汽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三大车系的基础上,合理的消化吸收它们的优点,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后发展起来的。
其中欧洲车系的上海-大众的桑塔那、帕萨特、波罗;一汽-大众的奥迪、宝来、捷达;神龙富康、毕加索等;
美国车系的有上海通用的别克、北京切诺基、通用的雪佛兰等;
日本车系的长安奥拓、羚羊;广州本田、奥德赛;风神蓝鸟;长峰猎豹等。
那么,在制定购车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进口车还是国产车的选择问题。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进口车在心目中的地位都是要高于国产车的,但从一个即将购车的消费者的角度上,就不应该这样简单的考虑了。
进口车从质量上看要明显优于国产车,但从综合利弊方面来分析,进口车与国产车相比,价格要高出许多,其中各种税费占了车价的很大比例,而且日后的配件及使用费、折旧费较高。不是“实力型”的人士在购买进口车时,应多权衡一下其性能价格比。
无论是“老三样”(桑塔那、富康、捷达)还是“四小名旦”(夏利2000、赛欧、派利奥、波罗),以及公务用车奥迪、广本、别克,只要您搞清了它们的“血统”,就可以知道,这些车型在国际市场上有过不俗的表现,外国车被引进国内时,遵守同样的质量标准。它们的国产化,必须接受原厂严格的质量监督。零部件的生产也必须严格按照原厂标准进行。
为适应中国用户的需要,厂家可能降低某些配置。例如减小排气量、自动变手动等等, 但从本质上讲,不会影响整车的质量。 因此,在购车决策时,对车辆是进口还是国产,理论上讲,不应过多考虑。
不可否认,国产车的质量与进口车是有差距的,主要是零部件质量和装配质量的差距。这些只能靠售后服务来解决。从汽车日后的修理费用、配件供应等来看,进口车并不占任何优势。国产车维修服务网点多,维修人工及配件价格都比较便宜,各方服务较周到;而进口车出现故障或事故时,修理起来相对麻烦。进口车的进口车配件价格昂贵,而且存在许多冒产品,令人防不胜防。由于进口车的结构、款式变化很快,一款车只有几年的寿命,整车一旦停产,零配件的供应就成了问题。同时,有些修理人员技术不全面,面对国外层出不穷的新车,难以很快适应并提供高服务质量。因此,进口车越旧就越难修,费用也就越贵。
面对15年的汽车使用年限,国产车足已应付自如了。对于广大工薪阶层,还是选择国产品牌车为好。无论从经济性还是实用便捷方面考虑,选择国产名牌车是明智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