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待的未来汽车即将到来 奥迪Aicon概念车将于2024年投产

2022款汽车之家_汽车之家2024新款

在D级电动豪华车领域,除了已经上市多年的特斯拉Model?S以外,大部分的传统豪车制造商其实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

奔驰EQS概念车

捷豹纯电XJ想图

比如奔驰将以专用电动平台打造的EQS旗舰轿车,宝马也有推出纯电7系的打算,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则准备了旗舰纯电轿车Celistiq,捷豹新一代纯电XJ更是打算在今年年底抢先发布。

作为大众旗下豪华品牌的奥迪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早期我们从外媒听到传闻奥迪原本是开发一款纯电动A8轿车,来针对将要登陆市场的一众D级豪华电动对手,并达成其电动豪华车领导者的“野心”。

但现在似乎奥迪意识到无论是想当豪华电动车的头部品牌,还是想吸引到更多高端用户来买账,如果仅靠电动A8都难以达成,还不如直接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动旗舰豪华轿车,因此奥迪就把这项工作直接交到旗下的Artemis工作小组手中。

根据奥迪的描述,这款高效的电动旗舰轿车最早于2024年上路,该车是奥迪在2017年法兰克福车展展示的Aicon概念车的衍生车型。

Aicon概念车的长宽高尺寸为5444/2100/1506mm,轴距为3470mm,其轴距相较奥迪A8长轴版还要多出240mm。

车内虽然用2+2座椅布局,但由于该车配备L5级自动驾驶系统,因此取消了传统车辆上所有的控制器和显示器,如方向盘、踏板、各种按钮和仪表等,而是提供一个更为纯粹的乘客座舱。

动力和电气技术方面,概念车配有四台电机,综合最大功率为257kW,扭矩输出为550Nm。车辆支持800V充电以及感应线充电技术,仅需30分钟即可将电池充至80%电量。

由于概念车的车身用轻型复合材料打造,并且优化了空气动力性设置,因此其续航里程可达700到800公里。

虽说量产版电动轿车不会完全照搬Aicon概念车的造型设计,也不会承袭它所有的科幻基因,但奥迪承诺该车在上市时将配备最新的电动动力总成,电池和自动驾驶技术。

它还将具有5G连接功能,包括未来将普及的“汽车到X”功能、现实增强以及无线升级等。

新车型的内部代号为E6,目前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内部人士表示,它将用运动轿车或掀背车的造型风格。据称,该车的外部尺寸跟当前的奥迪A7类似,但其内部将提供A8轿车的空间水平。来自奥迪德国总部的消息称,它可能会以A9?e-tron的车名投入生产。

该车推出后,将成为大众集团旗下乘用车品牌,包括奥迪、宾利、兰博基尼、保时捷、西亚特、斯柯达和大众等已推出的多达75款电动车和6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技术展示平台,这也是到2029年大众集团600亿欧巨额投资的电气化战略中的一部分。

奥迪董事长Markus?Duesmann

研发A9?e-tron电动新旗舰的Artemis工作组是奥迪新任董事长马库斯·杜斯曼(Markus?Duesmann)的核心组成,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是要让奥迪重获技术领导者的声誉。

Artemis将与奥迪的常规开发部门,以及更多来自大众集团的工程师与软件专家携手合作,“迅速而非官僚主义地创造用于电动车及高度自动驾驶的技术”。

该部门由亚历克斯·希辛格领导(Alex?Hitzinger),这位现年49岁的德国人目前是大众集团自动驾驶研发部门的负责人。他曾在红牛F1车队工作过,之后还负责过赢得勒芒大奖赛的保时捷919?LMP1赛车的开发。

他也曾为苹果公司已被取消的Project?Titan电动车项目工作过,并与大众汽车的商用车部门合作开发了全新的ID.Buzz——该车被认为是大众T1的当代电动翻版。

在亚历克斯的带领下,Artemis将向那些已在电动领域取得领先的新势力品牌学习,提升自己团队的敏捷性与执行速度。董事长杜斯曼表示,新工作组将获得“很大的自由度,并将在全球开展工作”。

除了奥迪自己的InCampus技术中心,Artemis工作组还将得到大众集团全新成立的Car.Software业务部门提供的数字化服务,该部门聚焦操作系统和互联、智能车身和座舱、自动驾驶、车辆和能量性能、以及服务平台和出行服务五大领域。

奥迪还通过Artemis与保时捷进行更紧密的合作,特别是在平台开发方面。二者已经在J1平台上进行了合作,该平台为Taycan和即将到来的E-tron?GT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们还共同研发了尚未公布的PPE平台,预计该平台将在2022年面世的第二代保时捷Macan电动版中首次得到应用。

奥迪AI:ME概念车

奥迪AI:Trail?4x4

除了A9?e-tron外,据外媒了解Artemis还在负责推进奥迪其他的现有项目,其中就包括在2019年推出的AI:ME概念车的量产版,预计该车将成为奥迪A2的精神继任者,此外还有AI:Race电动跑车和AI:Trail?4x4的量产版提案。

事实上,除了为全新的奥迪旗舰车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并推进其他新款纯电车型的研发,Artemis还负责在整个品牌中引入新技术的工作,这对于奥迪在不断变化的汽车领域中(包括特斯拉,Rivian和Lucid等竞争对手以及众多的中国电动新势力品牌)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目前的电动汽车将我们的全部能力都发挥了出来,”杜斯曼表示,他同时也是大众集团董事会的研发主管。“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不损害现有项目的情况下,去开展更多的高科技项目,同时把握住市场上的新机会。”

奥迪已宣布,到2025年推出多达20款纯电动和10款插电式混动车型覆盖各细分市场。为此,奥迪在370亿欧元的研发支出中,已准备首先拨出高达120亿欧元的经费。

此次无论是全新的A9?e-tron电动旗舰轿车,还是作为探路先锋的Artemis项目团队,都是奥迪在电气化浪潮来袭时想要突破困局做出的积极努力,它们也是奥迪决心深耕纯电市场的证明。

至于奥迪能否通过Artemis在接下来的电气化征程中超越其他传统品牌走到前列,甚至超越特斯拉,那就只有等市场来验证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期待的未来汽车即将到来 奥迪Aicon概念车将于2024年投产

外卖软件的出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几公里内的美食,这一在过去看来颇为科幻的事情成为了现实。科技改变生活在此处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番改变还不足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如何才算得上是翻天覆地呢?关于这一问题“梦幻工厂”好莱坞早已给出了答案,2002年上映的《少数派报告》和2004年上映的《我,机器人》这两部影片充分展现了人类未来生活该有的样子。

不论是《少数派报告》中能从公寓的窗口上车,然后从建筑物的外立面滑下去融入车流的汽车,还是《我,机器人》中能够实现自主驾驶的汽车,它们无不在诉说着未来一定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天下,只有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进入生活,人类社会才能说是真正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那么,这一天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呢?现代汽车近日与汽车行业供应商安波福成立的合资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该合资企业将在2020年开始测试完全无人驾驶系统,并将于2022年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提供商、车队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个可生产的自动驾驶平台。

据了解,新合资公司将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并将由安波福自动驾驶移动出行业务总裁Karl?Iagnemma领导。该合资公司在韩国的基地(由现代汽车集团出资)将作为“一个关键技术中心、车辆改装基地以及自动驾驶移动服务平台的测试基地”。

此外,现代汽车副会长郑义宣还曾在面对记者访时表示,将于2022年年末在整车上搭载自动驾驶技术进行试运行,争取2024年正式实现量产。值得一提的是,郑义宣还曾预测,自动驾驶时代将在2030年左右到来。从上述中,不难看出,自动驾驶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

目前,现代汽车和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已在美国加州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BotRide,BotRide服务用车是搭载了小马智行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现代KONA?EV(昂希诺纯电动)。此外,现代汽车和俄罗斯最大的科技公司Yandex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原型车“索纳塔2020”也已开始自动驾驶测试。

2024年量产后的现代自动驾驶汽车,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什么样的改变呢?答案是微乎其微,这是因为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涉及到的问题太过广泛,不论是法律还是安全方面,目前来看并不够完善。

针对上述情况IHS?Markit研究和分析总监Egil?Juliussen曾表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个人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在2025年之前不会出现,而且出现之初也仅限于特定领域,很可能是此前机器人出租车已经投入运营的领域。

写在最后:由此可见,即便现代能在2024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科幻影片中那些场景似乎离走进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不长的距离。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未来,随着现代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该品牌旗下的产品在安全性和智能化方面将有不小的提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奥迪Aicon概念车于2024年投产。外观方面,该车用了六边形的封闭式格栅,的棱角分明,两侧的前大灯造型犀利,整个前脸给人以较强的进攻性。车侧,前低后高的造型,给人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流畅的车身线条,又带来了一种灵动感。对开门的设计,颇具未来感,又彰显了个性。下方低风阻的轮毂,拥有不错的视觉效果。

尾部,贯穿式的尾灯,科幻感十足,加上红色的车型标识Logo,给人以驾驶的。

车内,科幻感得到延伸,摒弃了方向盘和刹车踏板,而具有自动驾驶能力,未来感凸显。前后错落的座椅布局,保障了车内的舒适性。

动力方面,该车用了纯电驱动,续航里程或将为600公里。据悉,该车将于2024年投产,并于2025年上市。这样一款在科幻**里才能看到的车,马上就要来到我们身边,你激动吗?关注车秒速拾陆,了解更多新车信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