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规划落地_新能源车规划2021-2035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磅出炉,鼎力支持新能源电动化转型
2.新《规划》发布,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
4.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迎新”,专家解读变与不变
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充换电设施等将是未来关键方向
6.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新机遇在哪里?
继10月9日院常务会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后,昨晚(11月2日),央视新闻也正式解析了上述规划,这也意味着这一规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规划》六大要点解析!
1、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3、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应用;2035年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4、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5、重点区域公共领域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最终全面覆盖
6、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到,此次《规划》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能耗及应用标准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是谁规划,但是值得关注的在高度自动驾驶,亦或是无人驾驶领域,实现了两步走的战略,分别是2025年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应用和2035年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而根据2016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公开表示,中国智能驾驶相关路线图草案核心便是3-5年时间可以在公路上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到2025年推出适于城市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而则是该路线图起草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则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此次《规划》却将时间推延十年后至2035年呢?
根据《汽车年轮》调查了解到,实施推延的核心因素便是受制于5G进展及其相关应用。
成败看5G
提到5G与自动驾驶的关系,就不得不提自动驾驶的两条技术路线: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其中前者是通过把环境感知、决策和控制执行统统放在车端,使车辆达到甚至超越人类驾驶员的驾驶水平,来实现自动驾驶。
而根据智能程度来分类,智能汽车则认为单车智能与网联汽车。而在近年来出现的特斯拉Model?S的致命,都充分表明了单车智能在感知方面的局限性。有了5G技术的加持,为汽车和道路基础设施提供大带宽和低时延的网络,可以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高阶道路感知和精确导航服务,使车辆探测距离更远?,范围更广,能够很好地消除驾驶过程中的盲区和死角,而且信息的传输速度更快,对紧急情况响应更迅速,大大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示,5G技术未来将主要应用于移动物联网,移动物联网最大的市场或将是车联网,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的5G技术应用,可能是移动物联网方面最早的一个应用。
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表示:"此前单靠4G通讯,物联网或者说车联网是无法实现的。而在5G时代,物联网或者车联网从通讯技术的角度上来讲基本就可以解决了。而基于5G低延时的特性,当下炒得火热的自动驾驶也能推进一大步。"
据了解,5G具备数据传输速率更快、响应速度延迟更低、吞吐量更高等优势。如在传输速率方面,5G的峰值速率为10-20Gbps,这比4G的速度提升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另外,5G的响应速度也将更低,可以达到10Gbit/S。而这也是实现自动驾驶时5G技术的优势。
"尽管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燃油车少了至少上万个零件,但是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加速,加上5G赋能,科幻片中的场景将走进未来百姓生活。"车车翔创始人王克伟告诉笔者,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以非常快速的节奏进入到汽车的多种商业化阶段,汽车工业发展未来可期。
车企在行动
正因为5G技术对于智能网联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商用潜力巨大,所以在近两年来不少车企正不遗余力地布局5G市场。
2019年1月,长城汽车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在石家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双方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在产品、业务、信息化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并将重点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企业信息化等领域深入推进合作,探讨并推进5G在汽车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探索和应用。
2019年4月,福田汽车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在车载计算与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互联、智能能源、智能制造、云服务、云计算和信息化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开启5G时代商用车全智能化体系建设。
2019年5月,北汽集团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5G及智能网联、智慧物流、新零售、数据通信信息技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
2020年6月,广汽新能源发布全球首款北斗高精度定位5G智能纯电SUV?埃安V。其厂家介绍,这是全球首款5G智能汽车,其搭载了最新一代华为巴龙5000芯片,同时配备了华为V2X模组的5G?T-BOX(Telematics?BOX))和以太网模组。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5月9日在长沙表示,华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云服务将在湖南湘江新区落地。
华为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或许也将在这18家车企的后续产品中率先使用。鸿蒙研发之初的定位就是"全场景分布式OS",并不仅仅是为手机而设计的操作系统,更是可用于工业的一套系统,跟5G同样具有低时延的特性,同时兼顾安全性,特别适合用于汽车和各大IoT平台。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规划》的推出,进一步表明了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明确了未来15年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强调了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更有利于凝聚行业共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磅出炉,鼎力支持新能源电动化转型
回顾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发展趋势可以说是逐步复苏且稳中向好。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万辆和13.8万辆,同别增长48%和67.7%,刷新了新能源汽车的当月产销记录。
就在新能源市场稳步前进的节点,11月2日,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引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15年的发展方向,而此份文件距离此前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仅不到1年的时间,侧面印证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
不过为了避免各位吃瓜群众觉得文章太长不看的尴尬,此次只挑选规划文件中重要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明确未来新能源产业愿景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愿景,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明显增强。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平均电耗将降至12?kWh,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将达到整体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相较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规划文件由原来新能源车型2025年25%的销售总量下降至20%,整体目标更加稳健。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的描述,其预计我国纯电动和PHEV车型将在2025年占整体汽车市场销量的15%-25%,2030年将打造30%-40%。为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他认为20%的目标肯定能实现,25%的目标是有希望的。
对于百公里电耗方面,此前征求意见稿中百公里电耗为11?kWh,正式文件将百公里电耗提升1?kWh。崔东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用简单的电耗约束处在初步发展的新能源总体产业,当前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高端化上做的不错,应该给更多的发展空间。
根据规划文件阐述,预计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有较强的国际行业竞争力。届时,纯电动车型将成为销售市场上的主流,公共领域将用全面电动化,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搭载高度自动驾驶的车型应该实现规模化覆盖,充换电网络相较于如今变得更加完善便捷。或许到那时,充电就不再是束缚新能源车远行的绊脚石,既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又不影响社会运行效率。
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新能源车型展望愿景是为我们规划了一副未来的美好蓝图,那么具体到落实层面还得看基础建设情况。规划文件指出,要加快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科学布局,同时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各方面统筹协调能力。
居民区充电服务点方面,将积极推广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理念。而在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中,将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战略布局。同时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加强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车型充电便利性。
俗话说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就在新能源规划公布第二天,充电桩概念股持续走强,截至11月3日收盘,汉宇集团、英可瑞等多股涨停,易事特、天迈科技、南京聚隆等涨幅均超过5%。
除了充电桩合理布局之外,规划文件中还指出将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车联网无线通信(C—V2X)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同时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车载终端之间的互联应用,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改造相关标准制定和管理平台建设,为将来实现自动驾驶提前布局。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我们的薄弱短板就是产业基础能力,虽然从数据上看起来很美,但实际基础并不扎实,很多自主品牌的可控能力不足,此次规划文件要求强化产业链,恰好给各方做好产业基础能力打开了时间窗口。
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实力
对于任何产业发展来说,只有打好了基础设施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根据新能源规划文件中显示,未来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即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研发,提升电池管理、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车型整体综合性能。
除了车型布局之外,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探索并构建新一代电动车型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公关,提升关键技术、先进工艺、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的研发能力。
同时未来将会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主的联合研发机制,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技术供给能力。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跨领域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新能源车型、智慧能源、交通创新服务平台。
在跨界方面,目前走的较远的就是华为,前不久华为推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根据华为官方介绍,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全新的计算通信架构和五大智能系统。能够实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给各位主机厂车型未来跨领域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确立“新三化”路线
此前对于不少车企而言,常常挂在嘴边都是“新四化”路线。所谓“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此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文件中首次删除了共享化,文件中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将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为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此次删除共享化的意义很大,共享化根本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汽车共享在中短期是不现实的。
现实情况也应证了这一点,从共享经济开始衰落之时,除了共享单车面临倒闭潮之外,多家共享汽车企业也不堪资金、运营等重负,陆续暂停了部分或整体的共享汽车业务,甚至部分资金不足的企业已经宣告破产。所以此次规划文件中删除共享化,对于现在的用车环境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取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一方面代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不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于新能源车企及其产业链的长期利好。华西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有增无减,且新能源汽车目前渗透率尚处在低位,未来整体增长趋势较为明确。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此次规划文件的发布,意味着未来国内新能源市场将会不断完善,同时日常新能源使用便携程度以及车辆整体实力将得到大幅度增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规划》发布,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
10月9日,据中国网发布消息,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由院总理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从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加大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作出了明确要求。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了解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明确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发展规划内容如下:
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
随着未来新四化战略的推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相互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内自主品牌在车机智能系统,网联智能化普及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在动力电池方面,中国品牌车企也都具有超前性的发展,例如比亚迪的“黑科技”刀片电池,在全球国际上都得到肯定认可,其技术能力都属前列。可见,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上,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成绩还是相当可观的,此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推出,将进一步赋能新能源技术产业,以提高国内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建设。
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目前,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纳入“新基建”,使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普及,是新能源汽车全面普及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新能源政策落地的根本。而各车企充电设备的布局上,也一直依托国家政策发展方针,不断扩大投入规模,在多方位上支持新能源充电设备的普及与发展。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也一直从未间断,尤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成绩得到国际技术专家的认可与支持。其中也不乏国际领先汽车集团宝马、奔驰、丰田、本田等实力车企与国内先进技术车企吉利、长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上的合作。而且,在电池制造领域上,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的表现也十分出色,频频传出与各大国际车企的战略合作。此次国家政策明确指出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内自主品牌对外合作的信心,在新能源技术上能相互借鉴,以求更快更稳定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四,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支持。
2021年起,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首先就离不开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今年,国常会就促进汽车消费提出了对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的政策,极大的提振了各大车企投入新能源市场的信心。但是,但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并不是长久性的,唯有跟随市场主流变化发展,通过优化配置、提高产品竞争力,来提升自身实力,只有提供高新智能的技术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汽车网评:国家政策规划的支持,将是国内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产业规模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虽颇有建树,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水准还是差距明显。如何引入世界最顶尖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助推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是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解决的发展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推出,将是一剂“强心针”,为新能源技术发展以及未来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指引作用。在未来,将是国内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好时机,真正实现中国的汽车强国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
自2012年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由此,11月2日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在国新办3日举行吹风会中,多部门有关负责人对此次《规划》作出说明,其中,关于《规划》的主要亮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归纳为“四个新”。
顺应新形势
当前,新能源汽车结合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使产品形态、使用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规划》将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
适应新要求
这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是要更好地发挥在完善标准法规、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明确新方向
这次《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的新目标,以及“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远期目标。
发展新路径
加强“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三纵”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是指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
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科技部将重点在三大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一是在推动动力电池向高比能、高安全的方向发展。二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和装备研制,支持轻量化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研发。三是大力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荒”问题,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也表示,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客运枢纽等交通设施,建设配套必要的充电设施,消除新能源汽车车主的远途旅行充电忧虑。
在发布《2012年规划》后,经过与行业企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今年“金九银十”已然结束,多家车企陆续公布10月份销售数据,比亚迪公告显示,10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23217辆,去年同期为12567辆,同比增长高达84.75%。蔚来汽车10月共交付了5055辆汽车,同比增长100.12%;理想ONE在10月交付3692辆,连续3个月刷新单月交付记录;小鹏汽车10月新车交付3040辆,同比增长229%。从销量看来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未来,《规划》工作的落实将更加助力各大车企,给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同时推动并完善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迎新”,专家解读变与不变
(文/张钰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国家政策的指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1月2日,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一个十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规划》还表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规划》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因此,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部署了5项战略任务:
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提出要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
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其中包括支持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车关键环节和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进而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使用环境。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开放、透明、包容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市场环境,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总的来说,《规划》的正式发布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有网友表示:“希望能尽快完善充电配套设施,希望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日实现2035年的发展目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充换电设施等将是未来关键方向
在征求意见稿发布近一年后,11月2日,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宣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面对新15年的宏伟蓝图,新能源汽车股也迎来集体上涨,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股价集体飘红。美股新能源汽车股盘前也迎集体上涨。其中,小鹏汽车涨超4%,蔚来和理想汽车涨超3%。
众所周知,尽管连续两年产销突破百万关口,但随着补贴的退坡,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遭遇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进入2020年,受春节效应及疫情因素的影响,下滑趋势仍未得到缓解。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仍下降18.7%和17.7%。
如今,《规划》落地,直指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为行业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指出,《规划》进一步表明了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明确了未来15年产业发展的方向,强调了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有利于凝聚行业共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20%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规划》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相比《征求意见稿》,上述目标下调了5个百分点。
此外,《规划》还取消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销量占比30%目标设置,以及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也从100%变更为不低于80%。
对此,王秉刚表示,指标的调整更加实事求是,符合产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对总体销量占比的调整,比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此外,他指出,智能网联已成大势所趋,但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标准化定义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进行销量上的考量。
与此同时,中汽数据公司数据也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4.56%,考虑到国家及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理想状态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到20%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5%。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20%左右的目标相较征求意见稿更为稳健,尤其是在去年7月后的市场低迷期,对未来目标需要更稳健的考虑。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除在具体目标上进行调整外,《规划》还强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智能路网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等。
此外,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拓展增值服务。
对此,崔东树认为,《规划》对充换电设施的提出是在强化充换电服务,对充电和换电模式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使用率平均水平低于10%,布局不合理、信息难共享是主要原因,许多电动汽车车主要面临下载多个App的问题。此次,《规划》明确了充电桩建设,业内普遍认为将为充电桩行业带来实质利好。
赛迪顾问分析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而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行列,预计将激发万亿元级别的市场。此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6个城市公布氢能发展规划与政策,预计2020年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100座。
汽车新四化“取消”共享化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值得关注的是,与《征求意见稿》相比,《规划》删除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中的“共享化”,新车“新四化”也变更为“新三化”。
对此,崔东树表示,此次删除共享化的意义很大。他指出,“共享化根本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汽车共享在中短期是不现实的。目前共享自行车都不能满足真正的实时出行需求,潮汐现象导致地体站共享单车一边泛滥堆积,一面是小区找不到。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不可能通过共享取车实现。因此删除共享化很正确。”
此外,《规划》另一大任务是,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和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围绕车用操作系统,构建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数据与软件等领域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开发与应用生态。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总的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而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发布也为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阐明发展方向,不仅对产业目标提出了更加务实的要求,而且更是从供应链、积分政策、基础建设、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指导意见。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规划》提出的市场主导、协调推进,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关注技术创新和突破,有望推进新能源汽车进入“新阶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新机遇在哪里?
10月9日,院总理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中指出了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点:
1.?加大关键技术攻关
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2.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3.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4.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今年,换电设施建设一提再提,从工作报告中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到《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为换电模式大开方便之门,再到如今规划中所强调的“发展关键”。一时间,“换电”成为了新的风口。
面对车辆残值、电池安全和充电便利性这“三座大山”时,换电可以说是目前最快捷的解决方式。但当下无论是技术条件,还是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仍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电池技术与投资成本、相关法规对于换电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的界定、换电模式标准体系建设等。
以电池技术与投资成本为例,各厂商电池技术的标准是不同的,车辆电池的类型、尺寸以及布置是不同的。因此目前的换电站基本上都只能支持单一品牌的特定车型进行换电,没有相对应的标准,这给换电模式的统一标准化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从投资成本来看,换电模式的便利性依赖于密集布点的规模化换电网络,这也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投资要求,其规模化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输出所带来的发展阻力。
因此,大规模发展换电模式并非易事。但相信随着工作的进行和各大车企不断的投入,健全的换电新秩序以及完善的技术、标准将指日可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就在昨天(10月9日),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明确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与之前的"意见稿"有何不同?
较为明显的变化有两处: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了快充的重要地位;二是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使用方面,稍微放缓了节奏,从100%下调到80%。
针对充电设施方面
之前意见稿的表述:"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
现在的表述:会议提出,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分析:
从这点可以看出,"快充"这个目前能够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的最优方式高度关注和认可。根据我们之前的用户调查,绝大多数消费者放弃购买电动车的主要原因依然是续航焦虑。事实上,目前市面上许多电动车的NEDC续航能够在500公里以上,这个数据已经与燃油车相当,因此消费者的续航焦虑本质上是补能焦虑。
截至2019年,我国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仅70.3万个,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81万辆,私人充电桩占新能源汽车数目的比例仅为18.4%。这就意味着,每10台新能源车中,只有两台有私人充电的条件。
那我们公共充电桩的数量是否够用呢?截至2019年12月,现有充电桩保有量超过108万个,而真正可用的公共快充桩的数目仅为21.69万个,但是却需要服务310万的无桩车主,车桩比例是1:14,对于单次充电时间至少在1小时以上的电动车而言,这样的比例是严重不足的。
此外,由于我国的充电桩分布不均,车主们很难就近充电。即便是驱车找到了充电站,由于部分停车场所出于利益因素以及部分车主不够"自律"的原因,电动车充电车位常会不对外开发,甚至还会被燃油车"霸占"。因此,加大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快充建设就成了解决补能焦虑的关键因素。
针对共用领域电动车方面:
现在的表述是:?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而在此前的意见稿中,同样时间限制、同样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比例是100%。
分析:
简单来说,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是影响国内电动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地方。特别是以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大客户订单,对新能源汽车销量都有过显著贡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这里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从100%下调至了80%,虽然说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带来一些影响,但是不难看出,这样的调整后,没有了"一刀切",从侧面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也让公共领域车辆选择更加的接近实际使用情况。
电动化来袭,有什么新变局?
变局之一:特斯拉等新势力崛起,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跨界进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核心价值链重构,部分OEM未来或沦为代工厂。
变局之二:当今欧洲、日韩等国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一次次验证十年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前瞻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与此同时,为了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点料",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国产后的Model?3一飞冲天,给中国新能源领域带来了"鲶鱼效应"。其中,不少中国造车新势力已经被这条鲶鱼"拍死在沙滩上",另一方面,也让许多搞研发,有技术的新星车企脱颖而出。
变局之三:汽车产品属性更加多元,汽车将成为软件定义的智能移动终端。
嘿电总结
面对汽车业百年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换道超车"需要政策与全产业链的通力配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